• 三牛娱乐注册
  • 三牛娱乐登录
  • 三牛娱乐招商QQ
  • 才让:充分发挥优势全力打造央企双创特区

    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23-07-06

      中国钢研作为科技型的中央企业,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本,以机制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两翼,为我国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全面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技术及人才优势,以“钢研大慧双创基地”为平台,全力打造央企“双创特区”,正在向“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新材料及科技创新企业集团”的目标迈进。

      才让在“2017创响中国北京站启动仪式暨全球创新峰会”上回答观众提问 齐殿斌摄

      在日前开幕的“2017创响中国北京站启动仪式暨全球创新峰会”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钢研)董事长、党委书记才让作的题为“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演讲,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作为我国科技型央企和“国家队”,中国钢研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哪些可喜成就?企业领军人如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新的形势下,中国钢研如何肩负起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深入推进“双创”之路,努力作出新业绩和新贡献?8月1日下午,记者就相关话题在中国钢研总部采访了才让董事长。

      才让介绍说,中国钢研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央企中少数几家科技型企业之一。最早是1952年组建的钢铁研究总院,2006年,钢铁研究总院和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联合重组,组建了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在国资委的体系里,中国钢研规模不算大,但特色比较明显。”

      “比如,我们有1万多职工,三分之二以上是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将近400人,出了12人次的院士(其中1人是两院院士)。”才让表示,中国钢研在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是很独特的,是一个产业和研发并进的科技型集团。

      据介绍,中国钢研是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检测分析技术的创新基地,是国家军工核心配套单位,科技力量雄厚。先后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300余项,拥有科技成果5000余项。

      作为全国1713家军工民口配套单位中的龙头企业,中国钢研研发的金属新材料覆盖了我国国防军工“海、陆、空、天、核”等重要关键材料的需求,承担和协同参与了我国大部分国防军工重大型号所需的金属新材料的预研、研发和生产。仅“十二五”期间,中国钢研就承担了大飞机、大运载、大船、核潜艇等138项国防军工重点型号的科研项目。

      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中的交通(船舶、铁路)、能源(核电、火电)、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石油石化、化工、重大工程等所用的金属新材料尤其是钢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中国钢研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才让说:“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研发,曾专门组织两院院士到中国钢研调研发展的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材料先行。国家下决心做,我们就要争做贡献。”

      “十二五”期间,中国钢研重塑了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承担火电、核电、西气东输、海洋平台、高速铁路的国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制造等89项科技在研项目,交付了一批军工关键配套产品,突显了在国家军品配套核心单位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期间,共申请专利总量1103项,其中发明专利859项;超超临界火电用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提起中国钢研的这些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科技创新一直是我们的主题,也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我们是从研究院所转制过来的企业,任务就是出成果、出人才,也要出效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业强国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正深入推进,中央及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也成了中国钢研这几年最热的词。

      才让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钢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多项“双创”工作:

      一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大胆尝试员工持股。中国钢研积极响应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大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号召,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2014年开始,先后组建了钢研晟华、高纳海德、高纳德凯等多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持股计划,极大地激发员工创业激情,效果显著,成为央企混合所有制的典型范例。

      二是设立创新基金,促进成果培育和转化。中国钢研逐步设立、建成了由股权型创新基金、成果份额型创新基金、青年创新基金、产业并购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构成的基金体系。并开创性地采用众筹方式,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成果转化的新体系,让技术要素参与成果价值分配,激发了创新活力,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先后启动了几十项创新、创业项目,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

      三是启动建设专业化“双创”平台,采取鼓励“双创”核心政策。2015年启动了专业化“双创”平台“钢研大慧双创基地”的建设工作,2016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2017年又出台了“钢研大慧双创基地鼓励创新创业政策及实施意见”,全力打造中国钢研“双创特区”,积极探索、深入推进钢研创新创业工作。

      “通过开展‘双创’,中国钢研已经在高端模具钢、轻金属大型异形复杂精密铸件、钢铁行业绿色化制造技术、3D打印、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才让表示,我们希望将中国钢研双创基地建设成为高新材料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资源共享平台,高端人才汇聚平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新技术、新模式的孕育和孵化平台,重大、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通过开辟双创特区,建设双创科技园,以及配套的商业运营、资金筹集和创业指导,只要进入这个体系就可以享受特殊政策,受到保护。通过平台让大家不要有那么多束缚和后顾之忧。”才让如是说。

      “应该强化开发应用性研究,注重工程转化,保证创新战略落地。”采访中,才让多次谈到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这也许与他多年担任科技企业的领导工作有关,更透着他对国家、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国科研创新不断发展,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成果转为具有市场前景的开发性研究不足、开发性研究成果产业化、工程化不足的情况,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尚不理想。”才让表示,企业转型升级缺乏技术与产品,系统、共性关键、平台型技术不足,科技创新链条衔接存在薄弱环节。

      “虽然我国研发投入增长明显,但投入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让分析认为,首先,基础研发仍以发表论文、注重提出概念为主。对应用转化和产业化重视不够,基础研究转化和过渡到应用开发性研究的链条薄弱,衔接不甚顺畅;

      第二,从开发性技术研究成果到产业化、工程化转化率低,难以逾越成果转化的“死亡谷”。应用技术研发和转化主要靠效益驱动,但在效益真正产出的漫长过程需要不断投入,特别是一定规模的中间试验、工艺放大、流程再造以及产品化、工程化和市场培育推广等。

      才让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一般很难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从科学探索到实际应用,大多数是由技术创新的三个链环完成的。这就是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应用开发研究和工程转化,以及企业应用和社会实践。但目前我国在创新链的中间段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投入不足、支撑不够、急功近利、持续支持体系不健全、甘冒风险后的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现象。“对创新链的产业转化阶段,一般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投入力量,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逐步弱化。”

      才让提出建议:一是更加重视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的政策支持力度。对有前景或者暂时对单个市场主体没有明显经济效益、但对国家和行业整体有益的应用开发技术,国家应予大力支持。

      二是政府出手或引导建立国家及地区性开发应用技术与工程转化机构和组织,前接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并通过开发性应用研究和工程转化使之可实用化;下达社会和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创新先导、技术驱动、转型升级的良性链环。

      三是国家科研开发项目前期立项就要考虑项目完成后的转化、产业化的相关工作,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在项目验收评估时,要关注项目的转化、产业化、工程化、市场化的可行性,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导向,尽可能创造条件,并督促实施主体提出市场化的路径和需求。

      才让表示,“应该通过以上改革和完善,实现技术创新链的连环贯通,提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支撑企业转型升级,保证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际落地。”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创新创业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重大机遇。”才让坚定地表示,我们要抓住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紧紧围绕中国钢研“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新材料及科技创新企业集团”的发展愿景,打造“中央企业高新材料协同创新与自主研发平台,国防军工、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所需高新材料保障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中国钢研技术及人才优势,以“钢研大慧双创基地”为平台,建设中国钢研高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专业化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藏族,中共党员,1957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北大学工学学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MBA,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为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政协委员,党的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所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等职。曾先后荣获“1991年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1年北京市第一届留学人员创业奖”、“2005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采访开始,按照以往的习惯,记者准备向才让介绍一下《中华英才》的主要特点和定位等。他马上向记者表示:“我和你们《中华英才》有缘。20年前你们的记者采访过我,并刊发了一篇介绍我的专访文章,还配了几张照片,我至今还珍藏着这期杂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你们当时有位摄影记者叫李金华,他给我和我们的一位老专家抓拍的个人照片,神态非常生动,效果特别好,我们都很喜欢。”

      1997年第18期《中华英才》刊发采访才让的文章:《才让:旅途没有终点》 齐殿斌摄

      接着,才让找出了他保存了20年的一本《中华英才》递给记者看——这是整整20年前的一本杂志!1997年第18期(9月16日出版)《中华英才》,这期杂志在“英才视点”栏刊发了本刊采访才让的文章,题目是:《才让:旅途没有终点》。

      当时,30多岁的才让出任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在研究院的改革中出手不凡”,“为了民族团结和进步,他倾注真情”,并成为我国藏族第一位出国留学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才让说:“我知道,当时很多领导同志对你们《中华英才》很关注、很重视,很多人也很喜欢读你们《中华英才》。采访我的那篇文章刊发后,产生了很不错的影响,也让我与《中华英才》结下了一种缘分。”

      如今已成为一家科技型央企掌门人的才让,不太愿意多谈自己,更愿意谈如何企业创新发展的历程。记者从相关资料了解到,才让曾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插队做牧民,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机械工程系,1982年毕业后分到钢铁研究总院工作。

      1984年,才让考入中美政府合作项目——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培养,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管理硕士(MBA)学位,成为我国300多万藏族同胞中第一个理工科出国留学的硕士研究生。

      1987年毕业时,他面对各种机遇与诱惑,毅然选择了回国,报效培育他多年的钢铁研究总院。他将MBA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总院的科技体制改革之中,在院内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作为主要倡导人之一,他提出了以“3T”为核心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在全院成功实施,促进了经济创收的大幅度增长。

      初见成效后,1989年,才让撰写的《关于科研单位大院大所科技体制改革的报告》,经在京9个部委所属的14个院(所)长联名呈报国务院后,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随后出台的包括给科研院所减税、增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系列新政,拉开了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大幕。

      1992年,35岁的才让被任命为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他大力倡导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1999年研究院转制为企业后,如何将实验室的技术变为赚钱的产品,成为了摆在企业面前的新难题。为改变单一的技术服务发展模式,1998年底钢铁研究总院发起设立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教授的才让被召回国,出任安泰科技副董事长兼总裁,主抓上市工作。

      2000年5月29日安泰科技成功上市,成为中央直属科研院所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他担任总裁期间,安泰科技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0.8亿元,利润总额10.2亿元,上缴税费4.84亿元,成为令人瞩目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2006年9月,才让出任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2006年12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并于2009年5月进行了董事会试点,成为首家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中央直属科技型企业。才让先后担任中国钢研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率领中国钢研在改革发展之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

      除了在中国钢研的工作之外,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才让每年都有一些提案。“今年我的提案都已经立案了。其中一个是保护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监督。第二个提案是关注对国家创新体系的重新设计和完善。而第三个提案与我的出身有点关系,就是如何集中资源,精准扶贫,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小康。”

      作为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的才让,向世界传播藏文化同样倾注真情。曾两次代表协会带队到美国参加联合国NGO大会的才让深有体会的说:“凡是来过中国的议员们大都能客观的讨论和询问西藏问题。而从未到过西藏的议员们,对西藏总是怀有一种误解和偏见。我就说,欢迎你们来西藏看看。”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才让始终保持着一种大企业掌门人的独特气质——思维敏捷、语调坚定、沉稳干练、重情重义,热情而不失理性,大气而不失睿智,果敢而不失谦逊。那目光里写满了自信、刚毅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正如20年前《中华英才》采访才让的那篇文章的题目那样,尽管已鬓发见白,但这位央企领军人仍然“在路上”,仍然“旅途没有终点”。记者相信:他的执着和坚毅,他的胸怀和视野,他的忠诚和激情,他的品德和作风,必将会引领中国钢研在新的征程中承担新的使命,创造新的辉煌!

    联系方式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