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牛娱乐注册
  • 三牛娱乐登录
  • 三牛娱乐招商QQ
  • 中国钢研七十年:赓续红色血脉 矢志科技报国

    作者:admin发表时间:2024-03-30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工业的粮食,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作为中央科技型企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钢研)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机构。今年恰逢七十华诞。70年来,中国钢研坚持党的领导,赓续红色血脉,以科技报国为初心使命,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突破了一批关键材料技术,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及高端装备制造,已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之一,是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

      老一辈冶金科技工作者从全国各地走来,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钢铁科研机构,参与了新中国钢铁行业的初建,为重点冶金基地的建设服务,开发各种钢铁新材料品种制品,为共和国构筑“钢筋铁骨”奉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1952年,新中国建立伊始,为了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部决定正式组建钢铁工业试验所,这就是中国钢研的前身。从此,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钢铁科研机构诞生了。当时,地处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的钢铁工业试验所只有几排平房,条件非常简陋,职工132名、工程师25名。

      1958年,在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基础上,成立钢铁研究院,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进来。科技人员陆续增至1400多人,职工总数2700多人。1961年,冶金工业部决定,钢铁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以国家重点材料为主,高、精、尖、新为重点,主要从事国家下达的重大国防工程所需新型材料和特殊钢的研究。开辟了合金钢、精密合金、高温合金、难熔合金、粉末冶金及其配套的专业技术领域。1979年,冶金工业部决定:将钢铁研究院更名为钢铁研究总院。在这一时期,钢铁研究总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完成了一批两弹一星、飞机、舰艇、重要装备等方面所急需材料研制任务。

      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钢铁研究总院开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几十年来形成的研究室系统进行以“五所五中心”为重点的结构调整。逐步确定了“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实现产业化、工程化、一体化、国际化和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341”办院方针和科研院所领办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目标。

      1995年,按照“清理、整顿、规范”的要求,钢铁研究总院对所属公司和产业实施股份制改造,1998年联合发起设立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国务院对原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院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钢铁研究总院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积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致力于建立全新的现代企业制度。

      2006年12月,国资委正式批复:“经国务院批准,钢铁研究总院更名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作为全资子企业并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从此,中国钢研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强强联合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中国钢研的成功组建,是优化国有资本、加快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一次积极探索。从此,中国钢研开启了集团化发展的新篇章。

      七十年高举旗帜,中国钢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钢研党委切实发挥领导作用,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坚持党建工作与深化改革相融合,持续推进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集团党委班子努力做到“三个成为”:

      一是党委班子成为企业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钢研党委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坚决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将习总书记对本行业本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集团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落实党建入章要求,集团公司和各二、三级企业完成党建要求进公司章程,新成立单位的党建入章工作同步落实。严格执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一肩挑”。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和集体决策制度。出台《进一步加强集团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规定》,以上率下层层带动。中国钢研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确保国有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各治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为政。按照党中央和国资委党委统一部署要求,中国钢研集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通过活动明确战略定位、破解改革难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二是企业成为行业的排头兵。中国钢研承担了钢铁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工程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任务,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思想、重大先进基础新材料技术、关键战略新材料技术、材料分析评价表征技术、冶金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钢研一大批高端金属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保障了国民经济和国家重点工程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所需金属新材料保障基地。中国钢研不断推动我国材料标准、试验标准和性能标准等三大标准体系建设,建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标准体系,涵盖钢铁制造及相关配套的各专业领域,对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党委班子成员成为干事创业、清正廉洁的典范。中国钢研党委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企,党委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以上率下做典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集团公司党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四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和把握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正确处理和把握上级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正确处理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从严治企的关系,正确处理和把握管理与监督“两手抓 两手硬”的关系。明确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五个切忌”,坚持做到“五个必须”,即“切忌急功近利,必须保持定力;切忌投机取巧,必须艰苦奋斗;切忌乐而不忧,必须居安思危;切忌视而不见,必须追求卓越;切忌忙而不实,必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引向深入。

      进入新时代,中国钢研党委及时研究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新情况,贯彻落实“四同步、四对接”要求,针对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充分发挥基层智慧,不断探索出适合本企业的有效措施,推动党建工作与时俱进。中国钢研党委加强党建部署要求全覆盖,以专项工作为抓手,加强党建工作的穿透性;以巡视巡察为契机,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监督检查;以集团战略制定宣贯为有效途径,加强党建规划的上下衔接。中国钢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荣获诸多殊荣,其中,钢铁研究总院功能所党支部、安泰功能第一党支部分别获评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央企业示范党支部”,工程事业部伺服所党支部获评“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钢铁研究总院中心实验室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 钢研高纳赵光普同志荣获“全国优秀员”称号。

      中国钢研形成了金属材料领域覆盖面最全、应用面最广的研发体系和综合研发能力,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忠实履行了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70年来,中国钢研累计获得各类科研成果5000余项,包括国家级奖励30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00余项,授权专利2400余项。中国钢研拥有以一大批国家创新平台为标志的创新能力设施,24个国家级中心和实验室,以及23个省级中心、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都依托中国钢研设立。

      一是优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冶金与材料领域的“国家队”,中国钢研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刻内涵,着力构建“统一、分层、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服务国家战略、促进行业进步、助力自身高质量发展。牵头筹建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陈篪特种钢创新中心、智能制造行业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此外,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入首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序列,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钢铁行业中心获工信部正式授牌。

      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材料技术攻关,服务保障国家重大工程。中国钢研立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卡脖子”工程。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围绕能源、海洋船舶、交通运输等高端装备制造,突破了一批关键材料技术,开发了一批新材料及制品,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人工核聚变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坚实保障。近三年来,共承担了国家各类重点攻关任务50余项。一批攻关任务取得里程碑式重大成果:首次攻克大飞机起落架用钢核心技术,突破了新一代轴承钢核心技术,疲劳寿命提高数倍,突破了燃料电池用金属扩散层关键技术,攻克了抗氧化高温合金共性关键技术,完成了高精度ICP质谱仪样机制造等。

      三是把握发展趋势,加速数智化转型和低碳发展。中国钢研统筹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新材料和钢铁流程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领行业技术进步。近年来,中国钢研紧盯行业发展趋势,陆续成立了数字化研发中心、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特种冶炼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聚势赋能培育数字化研发生态,推动集团和全行业协同创新。数字化研发中心自主开发了金属材料数字化研发平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与工程事业部合作完成的冶金机理模型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钢研以“钢研智云”平台为核心,推动8个线下实验室建设,围绕绿色、低碳冶金发展趋势,积极开展钢铁流程绿色化、智能化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中国钢研成立氢冶金中心,加快推进纯氢冶金技术开发和世界首条万吨级纯氢冶金示范线落地,高炉富氢冶金、富氧融分、低温冶金等绿色低碳新工艺逐步实现工程化。氢冶金中心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低碳发展研究基地、低碳技术研究基地。

      七十年风雨兼程,中国钢研历经多次科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成为科技型企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先锋。

      一是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根据中央精神,钢铁研究总院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转制为企业以后,钢铁研究总院积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致力于建设一流科技企业,确立了新的341发展方针: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为了实现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建立新型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实现研发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紧密结合,2000年5月钢铁研究总院组建的高科技企业安泰科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6000万股,募集资金8.98亿元,同时创造了沪深股市的多项第一 。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钢铁研究总院从上到下全面开展结构调整,形成了以“五所五中心”为主体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以安泰科技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以实业公司为主体的后勤支撑体系。在管理模式上告别了实行多年的承包制,全面实行综合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管理。陆续建设了河北涿州、石家庄、北京永丰、空港、昌平、丰台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基地。

      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国企深化改革。习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钢研深刻领会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战略部署,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变化,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呈现的新走势,特别是2020年以来,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国钢研确定了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组织保障,提出了8个方面、52项工作措施,全面落实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国钢研4家子企业分别入选“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通过三年行动方案,中国钢研基本建立了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钢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完善组织结构,持续开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进总部职能部门改革,调整设立财务共享中心、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整合冶金工艺、工程和智能制造业务,组建工程事业部;整合热等静压设备制造和加工服务业务,重组设立了钢研昊普;强化资本对科技和产业的赋能,设立钢研投资公司;完成了钢研纳克创业板上市,成为集团公司第4个上市公司。

      三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聚焦主责主业,集中资源大力促进核心业务发展。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钢研结合实际,对标分析世界一流企业的优秀实践,深入查找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聚焦突出问题,扎实改进提升,全面加强集团公司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经过持续努力,全集团各级企业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效益指标取得明显提升,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近年来,中国钢研推动产业基地优化升级,涿州航空航天产业园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国家稀土产业整合,参股设立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目前,中国钢研“产业版图”遍布全国:以京津冀为依托,逐步向全国进行产业区域布局,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深圳、江苏等地建设了一批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项目,拥有土地资源4600多亩,项目建筑面积超过160万平方米。中国钢研所有产业项目均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高温合金等领域有十余项产业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所属各单位大力推进核心产业优化升级:安泰科技投资建设包头万吨级稀土永磁产业基地;整合重组钨钼业务。钢研高纳完成铸造业务板块整合,青岛高温合金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钢研昊普完成青岛、镇江基地建设,5台新建热等静压设备热试成功。高温合金、难熔合金、稀土永磁、检测分析等核心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地位不断提升,盈利能力显著改善,已经形成一批细分业务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和业务。

      七十年人才辈出,中国钢研坚持以人为本,引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以及一线专业技能能手。

      中国钢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推出了一系列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的切实举措,建立起完整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国钢研注重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格规范干部选任程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加大干部调整交流力度,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有效解决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问题。中国钢研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发展通道,改革职称评审机制,出台国家级成果奖励办法,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从1952年钢铁工业试验所成立之初仅有职工132人,到如今,中国钢研职工人数为9590人。其中,管理人才占比约10%,专业技术人才占比约40%,技能人才占比约50%;具有高级职称90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400人,具有博士学位360人,为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发展和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中国钢研坚持以国家、行业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依托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项目等,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央企业国际合作引智创新基地的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作用,结合人才专项计划,加快培养材料技术专家、工艺工程专家、成果孵化专家、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专家等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钢研共产生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国家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完成人4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人,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7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5人。

      中国钢研通过实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科技基金和青年创新基金,积极选派青年干部挂职锻炼、组织申报行业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目前,科技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82%,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42%。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钢研是国家首批招收研究生和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科研院所之一,招收了我国第一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后。截至目前,中国钢研共有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116人,累计招收硕士生1316名、博士生970名。

      七十年承前启后,中国钢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机遇,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

      围绕“一个钢研、一个目标”,构建“透明钢研、智慧钢研”,中国钢研系统谋划了未来发展的蓝图,从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了企业使命、发展愿景、目标定位、发展原则等重大战略问题。

      一是发展愿景。中国钢研致力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材料创新和发展贡献卓越力量,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生态,成为引领材料技术进步的一流科技集团。

      二是企业使命。中国钢研担当国家使命,追求为国家、行业、企业带来真正价值的创新,通过协同创新为客户提供材料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从战略研究、研制应用、检测评价、认证标准、服役循环全链条服务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是发展原则。中国钢研以数字化创新能力建设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为基础,构建内外部关联,共建开放共享生态,巩固体系化的综合优势,输出一站式定制化解决方案,强化资本赋能,实现面向生态的价值创造、价值捕获和价值传递。

      四是创新体系。中国钢研将实现材料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国内领先,支撑、引领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形成一批重大技术及产品的标志性成果;数字化研发和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前列,取得一批国家级科技成果和国内、国际发明专利及标准;组建和完善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国家级高端智库;要形成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在为关键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取得实质突破。

      五是管理提升。中国钢研将显著提升信息化与数字化能力,企业内部数据实现互联互通,业务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更加完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更加有效,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六是走出去战略。中国钢研将实施“走出去”战略,融入国际创新链,新增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高研发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融入国际产业链,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业务;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队伍。

      “承七秩辉煌砺初心,启百年奋斗新征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国钢研始终勇立潮头,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改革发展捷报频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钢研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发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家队”和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积极作用,坚持“战略引领、夯实基础、重点突破”,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成引领材料技术发展的一流科技集团。为我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中国钢研成立七十周年!

    联系方式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